当前位置:首页 -> 法治工作 -> 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
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
【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风采录】王宁:爱笑的民调员把群众当亲人
发布时间:2021/6/4 17:02:05    来源:保定市司法局  【字体:     打印    
 

 

      “只要基层调解员不把屁股坐歪,能一碗水端平,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可一掺上偏袒的成分,水就搅混了,麻线就乱团了。”37岁的王宁是保定市望都县寺庄司法所长、人民调解员,说话不打油腔。在调解各种纠纷中总把笑容留给群众。接受调解的群众说,这笑容总能把紧张的气氛缓解平和,和他在一起,没有距离感,感觉像亲人,心里觉得亲切。

  耐心疏导化心结

  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哥俩,因为弟弟不付给哥哥工资反目成仇。九年前弟弟承包散工让哥哥当帮手,口头约定3000元工资,结果哥哥没拿到工资。在这桩债务纠纷案中,王宁走访了左邻右舍和亲友,了解到哥俩还有其他纠纷,这3000元成为矛盾的爆发点。

  “农村的事‘一口唾沫一个钉’,一码归一码,亲兄弟明算账,为这事打官司,伤老人伤孩子,划不来呀,我们需要温暖的家……”通过王宁一番疏导说理,哥俩终于解开心结,复杂家庭矛盾就此断清,兄弟俩握手拥抱。

  讲法不离情  讲情不离法

  王某和李某是邻居,因为琐事李某将王某脸部打伤,受害方家庭想通过调解化解矛盾,以免日后结成对头。调解之初,过错方拒绝赔偿,总认为打架的事说和说和就行了。王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详细讲解相关的法律条文,李某最终承认错误并赔偿损失。“批评有力味无穷。”李某说王宁没有给他扣上“刁民”的帽子,而是把道理掰开了再揉碎讲给他听,让他懂了法,多了一股子正义感。

  “调解矛盾纠纷最重要一点的就是要听取当事人双方的陈述,同时参考村干部、周边邻里的意见。”王宁在谈到多年的调解经验时说:“要话听两头,不偏听不偏信,才能达到公平公正。”有老两口来找王宁反映问题,说他们的侄子强种自家6亩耕地,8年没给租金。王宁听后到村里去调查,结果却完全不同,真相是老两口常年在外经商,耕地确实交给了侄子耕种,但租金早已付清,还立有字据,现在的纠纷只有2分地的菜园,回头再问老两口,他们也承认付清了租金,一开始时说了慌。一个巴掌拍不响,很多矛盾的产生是双方促成的。“大量矛盾纠纷事实告诉我们,对双方的陈述务必要理性看待,要‘甩水分’、辨真伪,得到真实的干货,这样才能更客观地去解决问题。”王宁如是说

  联合调解聚合力

  遇到久调不成的纠纷,王宁就向各级各部门借力。2019年,望都县建立联合调解机制,依托王宁所在的寺庄司法所,成立了该县第一个乡镇联合调解中心,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乡镇法庭、派出所、乡镇综治办、卫生院、国土所等部门及民间“帮大哥”团队共唱一台戏,充分发挥联合调解合力,有效化解了大量社会矛盾纠纷。王宁从事人民调解工作九年来,成功调解各类群众矛盾纠纷16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6%以上。其中涉及损害赔偿纠纷、合同纠纷、农民工工伤纠纷、医疗纠纷等各类纠纷金额总计200余万元,化解了大量的社会矛盾,有效促进了社会和谐,体现了人民调解的社会价值。2020年,王宁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荣誉称号。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上一篇]: 【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风采录】马义欣:心系调解促和谐 真情解难暖万家
[下一篇]: 高碑店市司法局:农民工讨薪遇阻 人民调解助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