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建设“创品牌”活动专刊(第10期) | ||||
发布时间:2025/4/22 21:51:32 来源:保定市司法局 | 【字体:大 中 小】 ![]() |
|||
一、坚持问题导向,推进矛盾纠纷整体性化解。一是一站分流提升服务效能。县社会治理中心对信访接访大厅、诉调对接中心、检察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进行有机整合,将矛盾纠纷化解通过“一个大厅多个窗口”,实现前台分流、窗口受理、后台办理、流程跟踪,实现来访“一站式”接待、“一揽子”调处、“一条龙”服务,不断提升就地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水平。二是多方联动构建“三调”对接。以县信访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为统领,打造“调解前置、分类处办、诉服跟进、信访兜底”模式。整合综治、司法、人社、公安等部门资源力量,融合社会调解、劳动仲裁、司法审判、心理服务等功能,全口径受理群众所有来访事项,推进“诉调、警调、访调”协同发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努力实现矛盾纠纷“全链条解决”。三是为民导向推动实效落地。2024年4月,唐县钻石铭城32名业主,集体反映雨水倒灌影响居民用水问题。县联席会议第一时间组织信访局、住建局、水利局、社区等单位召开协调会,共同探讨解决方案。最终决定,首先由自来水公司配送应急供水车,24小时进行应急送水服务,同时对水质进行样本采集,增加对水质的巡检频次,并组织施工单位对供水设施进行修护,快速高效解决了居民“急难愁盼”问题。从反映问题到方案落地,只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居民都说“一站式”调解平台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的确“灵”。
二、坚持结果导向,推进矛盾纠纷源头化治理。扎实开展信访工作法治化,坚持立足于预防,扎实推进矛盾隐患源头治理。一是排查工作下沉,构建延伸基层的网格平台体系。创新实行“敲门行动”常态化排查机制,定期组织全县网格员对辖区所有住户上门走访,每名网格员分包30-50户,全面了解登记群众诉求,并按照“红、橙、黄”三色标记急缓程度。按照“村级网格—乡级网格—县级网格”逐级化解模式,推进群众诉求早化解、民怨早纾解,真正让矛盾纠纷不出网格。二是解纷工作前移,构建力求最优的推送平台体系。建立110警情研判推送机制,每周将110接报案件梳理汇总,点对点推送到乡村、部门,纳入视野、稳控化解,切实把矛盾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有效避免“民转刑”案件的发生。三是服务工作主动,构建直击问题的沟通平台体系。今年以来,充分发挥网格员作用,全面开展民情走访“敲门行动”。网格员积极与群众面对面沟通,按照“早摸排、早发现、早化解”的工作思路,深入辖区地毯式排查潜在的矛盾纠纷苗头,通过走访重点领域、重点人员、重点场所,努力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坚持目标导向,推进矛盾风险机制化防范。建立健全社会矛盾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处置化解、多元对接机制,提高矛盾纠纷发现、处置、预警“全链条”能力。一是强化顶层设计,突出“一个中心”,扎稳纠纷化解“基本盘”。县群众工作中心加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牌子,充分发挥县社会治理中心在多元解纷中的中枢主导作用,加强矛盾纠纷全量归集、全量流转、全量处置、全量反馈、全量监管,加强政法、行政、社会组织在矛盾纠纷预防化解中的多元共治。二是强化机制完善,拓宽传达渠道,畅通隐患信息“联络线”。建立民意诉求多元收集、通达、化解机制,统筹县委“人民至上”微信公众号、12345热线、110非警情等渠道矛盾隐患,每天报送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批办,全部及时交办化解。加强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充实、完善和调整各级调委会成员,优化年龄、文化结构,打造了一批专业的矛盾调解队伍。三是强化服务质效,明确职能定位,构建递进分流“过滤网”。村级层面,将345个村调委会作为第一道矛盾纠纷过滤网,推动萌芽遏制,源头化解,65%的矛盾纠纷在村级化解;乡(镇)级层面,将20个乡镇调委会作为第二道矛盾纠纷过滤网,整合多方力量联合调处,25%的矛盾纠纷在乡(镇)级化解;县级层面,将县联席会议作为第三道矛盾纠纷过滤网,对各乡(镇)调处不成功的,及时介入,集体会诊,合力攻坚,10%的矛盾纠纷在县级化解,基本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