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建设“创品牌”活动专刊第19期 | ||||
发布时间:2025/10/13 7:39:38 来源:保定市司法局 | 【字体:大 中 小】 ![]() |
|||
徐水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平安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将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作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抓手,通过高位推动、科学布局、实战运行与机制创新,全力打造“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终点站”,实现群众诉求“最多跑一地”、矛盾化解“全链条闭环”,有效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切实筑牢基层法治防线。
一、优化功能布局,提升便民效能。一是高位组织推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主要领导先后3次主持相关工作会议,明确“高标准、重实效”要求,做到“人员全力支持、资金全力保障”。累计投入300万元,建成总面积1500平方米的综治中心,核增事业编制8名,推动多部门联合入驻、规范化运行,为基层法治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二是科学规划布局。将中心划分为综合受理区、多元化解区和指挥调度区三大功能区。综合受理区负责群众接待、全量登记和业务派单;多元化解区设有人民调解、专业调解、远程调解、劳动仲裁、行政复议、复查复核、诉讼服务、重点人员管理、法律监督等10余个功能室,支持多渠道、多形式化解矛盾;指挥调度区配备电子指挥大屏和调度平台,依托综治信息系统、视联网系统、“雪亮工程”及铁路护路视频监控,与乡镇综治中心实时互联互通,实现重点区域监控、突发事件研判和统一指挥处置。三是提升服务效能。设置人民调解、劳动仲裁、诉讼服务、法律监督、警务服务、信访接待等14个便民服务窗口,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徐水公证处全建制入驻,提供法律咨询、援助和公证服务。同步配备电子查询系统,方便群众自助查询业务流程和法律法规,实现群众诉求“一窗通办”,优化办事路径,充分体现“一站式”基层法治服务“便民、利民、惠民”的理念。
二、聚焦实战运行,强化化解实效。一是资源整合聚合力。坚持“实战、实干、实效”原则,统筹法院、检察院、司法局、信访局、人社局、公安分局6个部门常驻;针对土地纠纷、欠薪突出问题,增设自规局、住建局2个部门常驻;市场监管局、民政局、工会、妇联等9个部门轮驻;其他区直部门、心理咨询专家、社会调解组织“随叫随到”,形成“6+2+9+N”联动模式。二是登记分流全闭环。健全“受理、分流、调解、督办、反馈”机制,综合窗口统一在综治信息平台登记诉求,分流至责任单位,按时节点督办反馈,对超时或不办理的发出“提示函”“督办函”。三是多元调解化纷争。坚持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组建由退休干部、优秀律师、基层专家组成的调解中心,重点化解邻里、债务、婚恋家庭纠纷;建立行业专业调解组织,针对交通事故、医患、涉房、欠薪等领域专业调处;建立跨区域联合调解机制,有效化解跨区域矛盾纠纷;调解不成时,通过诉调对接机制引导诉讼。真正实现“一扇门进出、一揽子调处、全链条化解”。
三、创新工作机制,巩固长效成果。一是健全排查化解机制。加强重点领域、重点人群源头防控,切实减少矛盾发生。注重制度固化与动态优化相结合,统筹定期与专项排查,建立动态管理台账,整合资源、闭环管理、多元联动,严格落实“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区、矛盾不上交”原则,逐案明确责任单位与人员,确保矛盾纠纷化解可持续、高质量推进。二是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制定入驻单位及人员考核办法,量化履职情况,与单位法治(平安)建设考核挂钩。通过周例会、月评估、定期研判等方式,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优化流程,推动综治中心从“建起来”向“运转好”持续提升。三是强化宣传引导机制。依托区融媒体中心、各部门微信公众号及新媒体平台,联动发布工作动态与典型案例,在公园、农村大集发放宣传资料,引导群众形成“有纠纷找综治”的共识,提升综治中心知晓率,努力将矛盾吸附在当地、化解在萌芽。今年以来,区综治中心共受理化解矛盾纠纷、仲裁、公证事项192件,民生诉求办结率达98.9%,信访案件总量同比下降21%,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彰显出法治化、智能化、便民化的鲜明特色,成为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徐水、法治徐水的“新名片”。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