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日报整版刊登 市司法局持续开展为民办实事活动

按照“以上率下、条块结合、整体推进、夯实基础”的原则和“全面梳理、突出重点、扛起责任、见到实效”的总体思路,落实“三个一”制度,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坚持人民至上,坚决扛起责任,全面整治“六大顽瘴痼疾”。通过自查自纠、组织“七查”和开门搞整顿等途径认真排查顽瘴痼疾并分类建立工作台账,对违规经商办企业,违规参股借贷,法官、检察官离任后从事律师职业等进行排查;对社区矫正执法不规范、公职人员从事律师职业、公职人员从事有偿法律服务等进行梳理。同时,对照顽瘴痼疾台账开展整治,截至发稿,对排查梳理出的44件问题和研究制定整改的85项次措施,已全部完成整改。政治生态持续优化,队伍管理不断完善。

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本年度市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市司法局在全面依法治市重点工作中积极与河北大学专家教授合作,成立撰写任务专班,开展法治理论研究,推动《法治保定建设规划(2021-2025年)》《保定市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等法治规划的撰写工作。结合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按照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该局在向市人大汇报及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编制政府立法工作计划,经市政府批准印发。其中《保定市城市园林绿化条例》《保定市非国有博物馆管理条例》《保定市居家养老促进条例》和《保定市快递条例》将于年内提请审议。

在全省率先建成行政执法云监督平台,让行政相对人在每一次行政执法活动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6月16日,继广东、浙江、北京、天津4省(市)后,我市自主研发的行政执法云监督平台一期全部功能已完成内测并正式运行。这是我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又一重要举措,也是行政执法监督工作在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

主持该平台研发的市司法局以“将行政执法置于信息化的阳光下,让行政相对人在每一次行政执法活动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为目标,以信息化平台建设为抓手,着力在建设市、县、乡三级人民政府及所属执法部门构建“操作信息化、文书数据化、过程痕迹化、责任明晰化、监督严密化、分析可量化”的行政执法信息化体系上下足了工夫。

据了解,该平台涵盖罚没许可证年检、执法证件精细管理、重大行政处罚备案审查、法律知识培训考试、执法人员及执法活动日常监控、行政执法数据统计分析、执法队伍建设情况统计分析等业务,具备网上审核、线上培训、动态监控、统计分析、公文管理等5大功能。同时,规范并整合了各类资源,能有效精简工作流程和业务环节,极大减少了工作量,可实现对行政执法相关业务的精细化管理,大大提升了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效能。

提供便捷高质量法律援助,在公共法律服务上抓供给、提质量

“您好,这里是12348法律服务专线,很高兴为您服务,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助您……”为满足群众需求,市司法局为12348法律服务专线增设了值班电话和值班律师,可以为需要法律援助的群众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

据了解,我市本级、徐水区、顺平县3个法律援助机构代表河北省参加司法部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数据显示,合格率为100%,优良率47.6%,合格率、优良率均高于全国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的平均水平(全国合格率94.27%,优良率23.62%),受到了司法部和省司法厅的通报表彰。据统计,2021年上半年,全市各级法律援助中心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880件,其中刑事案件1200件,民事案件680件,接待来人来访法律咨询2500余人次,接听12348公共法律呼叫中心热线咨询5429人次。

在创造性开展的“司企共建法治护航”专项行动中,市司法局在企业家协会秘书处设立了法律咨询热线,组建了由60名律师组成的专业团队,为120家企业颁发匾牌并开展“法治体检”活动,从法律角度为企业“望闻问切”把脉问诊,对挂牌企业提供“一对一”法律服务,解答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重点进行法律政策宣讲、服务企业风险防范化解、助力企业稳产稳工稳岗;为企业负责人举办法律知识培训,指导依法依规经营管理企业,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和营商环境。

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深化乡村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为群众解好“烦心事”

在为期4个月的民间矛盾纠纷集中排查化解“暖冬行动”中,全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广大人民调解组织、人民调解员上下一心、共同努力,在3月底已取得调解纠纷6560件,成功率达98.7%的基础上,市司法局继续巩固扩大工作成果,从5月1日开始,又在全市开展了“抓实调解促和谐”民间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专项行动。截至6月底,全市共调解纠纷14074件,调解成功率达99%以上,调解纠纷涉及金额3208.35万元,有力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此专项行动将持续到12月31日。

徐水区司法局为进一步调动人民调解员工作积极性,将以案定补最高标准由每件400元提高到1000元,有效促进了民间矛盾纠纷的化解,解除了一大批人民群众的“烦心事”。我市崔晓维等7名人民调解员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现我市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命名的已达19个,获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命名的达153个。

5月14日,市司法局启动了“保定市民法典进乡村(社区)普法宣传月”活动,截至发稿,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共受理群众需要办理的事项130件,解决了130件,陆续推出便民利民举措185项次,主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2898件,群众满意度达99%。

建设“不打烊”公证处,承诺“最多跑一次”,解决为群众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全市公证行业充分利用司法局官网公示公证机构执业信息,推行一次性告知和容缺受理业务,积极开辟公证援助绿色通道,大力推进网上办证和公证文书邮寄等服务。推广一般公证事项“及时办”、特殊事项“预约办”、急难事项“上门办”,创建“不打烊”公证处,节假日照常办公,让当事人“最多跑一次”。特别是对于法律关系明确、事实清楚、无争议的委托、声明等公证事项,只要当事人提交的申请材料齐全、真实,符合法定受理条件,全部纳入“最多跑一次”范围。

探索公证证明材料告知承诺制与核实制相衔接模式,改变“取证模式”,变群众提供材料为主动收集材料,变书面审核材料为实地调查核实,减少当事人奔波取证的困难。同时,在不动产登记中心和市民服务中心等相关部门设立便民服务窗口,方便群众一次性办理相关服务。拓展网络办证渠道,进一步推进通过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申办公证,学历、学位、驾驶证等高频公证事项实现跨省通办。

截至发稿,全市公证机构共提供“上门办”服务122次、节假日延时服务134次。对出现撤证赔偿的4件公证责成所属公证处进了回头看,通过情况反馈,满意率为100%。

做好仲裁“官”,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法治支撑

我市仲裁机构在全省率先成立互联网金融仲裁中心,利用人工智能系统快速批量受理、审理和裁决线上金融仲裁纠纷。为适应传统金融机构大数据化,普惠金融发展的需要,又深度开发了专门对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仲裁平台,制定了互联网仲裁专门规则,使传统银行在和借款户借款时通过线上人脸识别、认证身份即可约定仲裁机构仲裁,不仅方便了当事人双方,更为规范互联网金融平台依法催收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提高我市仲裁机构的涉外仲裁水平,市仲裁委聘请了数十位外地熟悉涉外程序的知名律师和专家充实到我市仲裁队伍中来,为我市企业服务“一带一路”及企业“走出去”积极保驾护航。

今年以来,我市仲裁机构进一步完善服务窗口工作制度,健全服务程序、工作纪律、当事人评价、群众监督等工作机制,规范工作人员服务行为,提升窗口服务水平。市仲裁委在仲裁新址设置了多项便民服务设施,规划有休息等侯区,向当事人提供饮水、打印、复印及自助电脑使用等。努力为群众营造方便、快捷、愉悦、安全的办事环境。

为最大限度实现当事人办事“最多跑一次”,市仲裁委严格实施一次性告知制,大力推进业务流程优化再造,按照“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次数”的要求,不断梳理办事流程,归并、整合、精简办案环节,设置专门案件监督人员,监管案件进度,有效提高了办案效率。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我市仲裁机构在坚持将法制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机结合,充分体现当事人自治原则,公正、高效、平和、理性地化解纠纷,促进权利义务平衡,实现互动双赢的理念指引下,共解决合同纠纷案件2201件,涉案标的4亿多元,案件涉及互联网金融、房地产、施工、买卖、加工承揽、租赁等多个领域。

随着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和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入开展,市司法局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委政法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扎实开展“三重四创五优化”和“三基”建设年活动为总抓手,按照“11258”总体要求,统筹抓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和司法行政各项工作,实现平稳开局、稳中有进。全市司法行政系统积极践行为民服务精神,聚焦民生、主动作为,学习于心,教化于行,切实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干好工作、树立政法形象的新动力,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新变化、新气象。

市司法局负责人表示,市司法局将继续按照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提出的“强势开局、增比进位、创新突破、实干争先”的工作总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司法为民、争创一流,为全力构建京雄保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精心打造京津冀世界城市群中的品质生活之城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版图文 吴国忠 李林 高成校 张二辉 沈智勇

邓烨 安明军 段洪波 刘鹏宇